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父母的希望。在家庭中,父母无一例外地考虑和期待孩子的未来。希望孩子成绩优秀,将来上大学,有成果的孩子有经营头脑,希望将来能赚大钱的孩子体格强壮,将来能打破记录,有世界冠军的孩子幸福,希望平安地度过一生…总之,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能力,有能力,将来能好好生活,比父母们好好生活。在很多情况下,父母的殷殷期待成为孩子向上奋斗的动力。有时候,过高的期待会成为孩子肩膀的沉重压力。
由于数千年传统观念和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为家长们的普遍心情。但是,现实和人们的期待往往有差距。所以,对孩子的期待很讲究。作为父母,如何把握对孩子的期待?
第一,扩大期望,不仅仅是智能和学业。
以智能高低、学业成绩好坏为衡量孩子是否成功,未来是否有前途是当代社会疫情。但事实上,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有很多评价标准。
很久以前在罗马,一个小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太理想,整天都很郁闷。有一次,父亲带他去罗马高教堂的塔顶。往下看,亲爱的孩子。爸爸指着蜘蛛网一样的街道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一样。假如你发现这条路达不到目的地,那就走另一条路试试!
多么聪明豁达的父亲啊!他用适当的方法表达了…对孩子成功的期待。
第二,希望符合孩子的能力水平和志向爱好。
从自己的好坏出发,形成对孩子的期待,为孩子设计未来的宏图,是父母喜欢的事情。在监护人心中,对孩子期待的高低也会出现比较心理。但是,现实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父母的期望不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往往会违背愿望。
聪明的监护人在期待孩子的时候,首先评价孩子的智能特征、兴趣范围、个性特征。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分析一下,孩子的优势在哪里,不足之处又有哪些。有些行业上的成功,不仅需要达到相应的智能水平,还需要具备相当水准的非智力因素,孩子是否具备了,或者是否可以通过一定的培养达到;父母所期望的是不是孩子所感兴趣的;孩子的个性最适宜于从事哪些工作……如此等等。
父母应该记住,自己为参考,以他的特长为出发点,不要以周围的人和自己的喜好为期待的参考点。
第三,表达适度,激发引擎。
要把期望变成现实,孩子必须把父母的期望变成自己发展的内在动力。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时代,生活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中。因此,他们天生就被置于五彩缤纷的天地中,享受着许多成年人的爱。在这样的生存空间里,孩子不知不觉地养成了一种被动的习性,习惯于等待信息与指令。例如,一切都要成年人说,每天坐在电视画面前两三个小时,被动地接受电视上的精彩节目。如此一来,那些真正源自于内心的需求与动机则显得相当缺乏,导致主动性与创造性水平较低。
同样,在父母喋喋不休的期望表达面前,孩子仍然扮演了被动的角色。其结果,要么使孩子人云亦云地盲从,要么使他对什么都无所谓,还有就是使孩子产生“你越是要我这样,我越是要那样”的逆反心理。一句话,第一次说可能是真理,第十次说陈词滥调。在适当的时间和场合,和孩子一起讨论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其效果远远优于一天十次的重复。
父母也应该训练孩子成为生活的积极参与者。这要求父母适当减少对孩子的照顾和承包,让孩子自己判断,做出选择,承担适当的能力责任,把生存和发展作为自己的内在需求。外部力量必须通过内部因素发挥作用,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是一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