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养生法
关键词: #养生
关键词: #养生
简要内容:“兼容百家、学贯中西的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昨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季老7月11日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这位生于山东、著作等身的国学大师如此高寿,如此造诣,缅怀之余,让我们来揭开季老的长寿之谜。
季羡林先生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分别从北京大学副校长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的位置上退下来,之后他家中几乎天天坐满婉辞不掉的客人以及来访者,在他的书桌上,永远摆放着一篇篇、一部部尚未完成的文章和着作……这一切,对于一位耄耋之年的老者来讲,实在是过于繁忙和劳累了。但是,说起来确实很奇怪,除了老年哮喘和白内障,事务繁忙的季节老年人一直保持着自称顽强的体格。每天凌晨3、4点,季老书房点亮北大校园的第一盏灯,晚上10点睡觉。季老的工作和活动日程总是满满的。九十的身体承担这么重的负担,没有好的身体,真的不能胜任。那么,季老到底有哪些养生秘诀呢?经过多方面的理解,原本精力充沛、身体顽强的季节总是有自己独特的养生道路三不养生法,即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
季老反对为了锻炼而锻炼,说到不锻炼,觉得很奇怪。其实,季老反对的只是为了锻炼而锻炼,除了锻炼之外,好像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做的锻炼主义者。他认为人生的第一件事是工作,如果用很多时间锻炼身体,对他来说真的是本末倒置。日常生活中,季老不排斥锻炼,年轻时喜欢游泳和打乒乓球。年纪大了,在重大的工作馀地,他有时会在忙碌的时候去北大无名湖畔散步,放松身心,养活精神。季老一生勤于思考,笔耕不断,这对人脑来说是最好的锻炼方法,他至今思考敏捷,经常写出令人钦佩的佳作和巨作,这和他平时的锻炼是分不开的。这种不锻炼的提法,只是季老几十年来执着地把所有的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无意识地考虑的结果。
不挑食,不挑食,反而保证营养平衡,不挑食,饮食上一贯的做法是不挑食,不挑食,不吃补品。老人的家庭生活非常朴素,平时吃普通的日常饭,在大城市生活了几十年,他仍然喜欢家乡的饮食习惯。他的早餐总是简单的:烤馒头或面包片、花生米和清茶。午饭、晚饭也以蔬菜为中心,肉少。一碗绿豆粥是老人眼中的美味佳肴。当然,餐桌上也会有惊喜。季老姨妈把她从北大校园挖出来的荆菜包成美味的馒头,这就是季老赞不绝口的。作为山东人,他有时会提出辣椒、葱、佐餐的调味料。季老的家人还经常将烤好的馒头片放在他书房的一个饼干盒里,以作为季老工作饥饿时的应急之需。老人这种不挑食、不忌口的饮食习惯,使他平时所吃的食物品种多而杂,从而保证了各种营养充足,均衡补充于身体。这也是他能健康长寿的一大因素吧。
心中没有勤奋的负担,自然百病不发牢骚是指季老先生心胸开阔,不纠缠想不到的事情,不怕自己的健康。他在日常生活中最反对自己的禁忌。吃鸡蛋怕胆,吃肉怕高脂肪,吃饭时计算热量,吃水果也要消毒好几次。嘀咕地来嘀咕,花了很多钱,但自己骨折营养不良。季总说:心里没有负担,食欲自然好,吃的东西消化、吸收、利用。另外,脚勤奋,手勤奋,脑勤奋,自然不生病。同时,对于寿命的长短,老人也从不嘀咕。他所期盼的只是尽量在晚年把那些对祖国、对人民有利的工作做完。其实这种崇高而又洒脱的境界,也是季老长寿的秘诀之一。
生活有规律也是长寿的奥秘。
除了“三不养生法”,季老平时的生活也极有规律。每天3、4点起床,进行学术研究和写作,数千字的文章一挥即可。7点多早饭结束后,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午饭后,他必须在书房的旧藤椅上休息一会儿。这时,老人喜欢的小猫跳到膝盖上,这个老小睡在一起的场面,给老人忙碌的生活带来了孩子的兴趣。工作累了的时候,季总提起水壶给窗台的花草浇水,松土,在满眼的青翠中寻找心灵的宁静和生命的活力。这个短暂的活动和休息对季节一定有很大的好处。晚饭后的时间,老人要看电视新闻、报纸和刚收到的新书和邮件,了解新信息,收获新知识。晚上10点钟准时就寝。除了极其特殊的情况,这种休息规则从未改变。
没有故意追求养生术的老人,在几十年的繁忙工作中,形成了具有个人特征的养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