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病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通常发生于夏秋两季,临床上以发热、疼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因本身存在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病变,而发生登革热病。
1、发热:登革热病毒进入人体后,可能会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从而出现发热的症状,一般为高热,体温可达39-40°C,以及全身酸痛、乏力等表现;
2、疼痛:登革热病毒主要侵犯皮肤、骨骼、关节等部位,对神经系统也有一定的损伤。受损部位早期可出现疼痛,通常在1-2天后可逐渐消失;
3、皮疹:登革热病毒感染皮肤后,可出现红色斑丘疹,通常在1-2天后出现,约3天可逐渐消失。另外也可出现充血性斑疹、丘疹、水疱等,皮疹可分批出现,伴有瘙痒感;
4、淋巴结肿大:受到病毒感染后,可出现淋巴结肿大的症状,一般开始于颈部,然后可逐渐蔓延至腋下、腹股沟等部位。通常呈对称性分布,直径约为1-2cm,质地较柔软,表面光滑。随着病程的发展,肿大的淋巴结可逐渐软化、变小;
5、其他: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头痛、眼眶痛、肌肉痛、关节痛、呕吐、腹泻等症状。
登革热病患者还可出现休克、出血等症状,若病情严重时,出血可能不易控制。
建议广大人群在登革热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到草丛、森林等潮湿较大的地带区域活动,避免感染登革热。一旦发现感染,应及时进行隔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