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忘脾胃是首要
人的一生,饮食决定体质,体质决定健康和幸福。要健康养生,首先要忘记脾胃。有益脾胃食物,首推红枣、山药、薏仁,堪称脾胃三宝。
大枣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李时珍称“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枣是脾胃虚弱、血气不足、疲劳无力、失眠等患者健康饮食的好产品。脾虚便瀑布、胃弱食少、血气不足的人,最好吃枣。
山药具有补脾养胃、补肺益肾的功效,是脾胃虚弱者的良方。薏苡仁具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的作用,而且特别容易消化吸收,是很好的食疗食物。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经常吃山药、大枣和薏苡仁,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如果将其一起煮粥,不仅可以预防胃炎、胃溃疡的复发,还可以减少患流感等传染病的概率,因此非常适合脾胃虚弱之人食用。
2、认识到自己补充
药食两用的中药,不能作为食品随便吃。例如,人参(包括西洋参、党参)补充活力,生津止渴,调整荣养卫。
但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着火长期过度服用,中毒。也许有人会说:我既弄不清自己身体状态的寒、热、虚、实,也搞不明白食物的寒、凉、温、热,这咋办?这样的话,还是悠着点,不要热衷于饮食。因为这样的人容易上圈套或犯错误。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尽量多元化饮食,不要听说什么好就用力吃。日常食物大多性质温和,只要不偏食,尽量多样合理搭配,食物之间协调补充,长期吃也没问题。所谓“药补不如食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辨证施膳是前提
中医学认为辨证是治疗疾病的前提,即使是药膳这样的辅助治疗,也必须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人体质虚弱,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不同。气虚体质的人常见的气短声低、气懒、精神疲劳、身体疲劳、头晕、自汗症状,在烹饪食物中适当选择加入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白扁豆、山药、西洋参、王子参等补气药,可以提高补气的效果。
血虚体质的人,主要表现为颜色淡白或萎黄,眼睑、嘴唇、指甲颜色淡白,头晕、眼花、眼睛干燥、心悸多梦、健忘、神疲劳等症状,女性月经量少、颜色淡、延期、闭经。他们适合吃当归、熟地、阿胶、白芍、何首乌、桂圆、桑葚、黑芝麻、枣等具有养血补血作用的中药。
总而言之,食用药膳的目地是调节人体气血阴阳平衡,预防疾病,辅助治疗保持身体健康。在药膳的选择上,一方面要了解材料的寒冷性和寒冷性,另一方面要认识自己的体质分型和患病属于什么样的证明型。
4、混合、交替才平衡
大部分食品,即使再好也不适合每天吃,只能作为调节补充,增加营养,丰富生活,满足口福。人类所需的营养成分分为六类,水、蛋白质、淀粉、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中医重视鉴别治疗、鉴别饮食,重视个人差异,根据季节、体质和病情,吃不同的食物和中药。中医将药性、食性分为寒、热、温、凉、平5种,温、热的食物可以温暖阳光,怕冷的人可以多吃寒、凉的食物可以清火,怕热的人可以多吃平性的食物,一般人可以吃。
除了粮食和水,还有可以经常服用的食药吗?答案是:有,但只有少数。首先,它必须是食物,含主要营养素成分;其次,它可能可当药物,含较少药物成分,但必须无毒无害。再者,它不但适合正常人长期食用,而且慢性病患者也不需要忌口或者禁忌比较少。这些食物包括茶叶、山药、莲子、百合、红枣、枸杞子、菊花、芝麻等。
中医认为冬天是补充的最佳季节
冬令补充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在冬天补充。年轻体壮无病的人,如果对寒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就没有必要补充。
如果进补不当,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药物进入胃是因为胃肠的消化吸收,只有胃肠功能正常,才能发挥补药的有效果。对于这类病人,可先服用些党参、白术、茯苓、苡仁、扁豆、陈皮之类调理胃肠的药物,使胃肠功能正常。再由少至多地进服补药。
可以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机体。补充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食补,二种是药补。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在冬季养护中尤为重要。
冬季气温过低,人体为了保持一定的热量,就必须增加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以产生更多的能量,适应机体的需要,所以必须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其它还有药酒、药粥等,均可根据各自的体质情况选用。
关于药物补充,常用的补充中药有人参、黄芪、党参、白术等,适用于气虚不足、颜色苍白、气短、脾虚泄漏的人的养阴补充血类,如生地、阿胶、当归、枸杞等,适用于脸白、头晕心悸、嘴唇苍白、血红蛋白低、女性月经量少等症状的人。
鹿茸也是冬令的常用补品,适用于平素阳虚怕冷,四肢不温,腰酸多尿等人服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补药也不能随意使用,视气虚、血虚、阳虚、阴虚分别选择目的补药。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人参具有气、强心、生津止渴、安神等效果,气虚患者体力衰弱、四肢无力、精神疲劳、恐慌短、年老体弱、工作过度疲劳后身体无力、慢性病引起的头晕无力等症状均可服用。补益元气,增加食欲,促进体力恢复。另外,阿胶具有滋阴养血的作用,特别适合血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