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孩子很聪明,这个男孩上小学后,缺点越来越多——逃学、撒谎、写作业、骗家里的钱、沉迷于电子游戏等,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问题孩子。
孩子的专家和监护人说话时,这个孩子向父母要钱买练习本。孩子的母亲一边出钱一边说:可以买笔记本,但不能把一元笔记本说成两元贪污孩子不小心点头。
从母亲随口说的这句话里,儿童专家发现了问题的症结。他问孩子的父母,是不是经常给孩子这样的“提醒”。家长想了想说是的,怕他学坏,所以看到一些关于小孩子错误行为的信息,比如:逃学去玩电子游戏,花钱找人写作业什么的,经常给孩子提醒。儿童专家马上告诉他们,孩子就是这样被父母亲“教坏”了,他的一些错误行为也是父母亲口传授给他的。
更少的孩子是白纸。一些家长经常无意间提醒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将操作性强的不良信息灌输给孩子。当父母提醒他们的孩子不要做任何事情时,他们也知道一些事情。好奇心,冒险心理是人的天性,在孩子身上表现得更加充分。因此,在认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孩子会试试。如果没有被发现,经常不舒服,就养成了坏习惯。例如,父母在假期上班前提醒留在家里的孩子,我们离开后不要玩电子游戏,不要看电视。孩子本来对这些事情很敏感,但是被父母提醒,父母离开后,孩子做的第一件事可能是父母强调不做。
小袁是个男孩子,爸爸是单位领导,母亲是票务员,家里的经济条件不错,对这个独生子更是宠爱有加,几乎是有求必应。但是,最近袁先生的父亲看了家庭教育的杂志,觉得家里很富裕,但是应该对袁先生进行挫折教育。因此,他开始有意识地拒绝孩子的要求。
当天,袁先生从学校回家,要求父亲买最新的玩具。父亲说:你的玩具很多,不能总是买新玩具。”小袁马上转到了妈妈那边,因为妈妈总是会比爸爸更好说话一些,这是小袁多次试验后得出的结论。可是,他没想到,妈妈也和爸爸结成了同一战线,同样拒绝了他的要求。
失望的袁先生躺在地上哭泣。爸爸妈妈很疼,但是忍着,没有答应他的要求。袁先生哭了一会儿,没什么反应,自己站起来。袁先生的父亲和母亲觉得这种教育方式有效,心里暗暗高兴。
由于工作的关系,小袁爸爸和妈妈经常把单位的公款带回家,就放在家里的抽屉里。因为害怕袁先生用抽屉里的公款买玩具,父亲说:这些都是公款,不能动。
一天,袁先生的父亲取公款时,发现一千元以上的钱减少了,问袁先生,袁先生坚决否认。没办法,袁先生的父亲只好自己出钱补充公款。
十天后,袁先生的父亲接到老师的电话,才知道减少的公款是袁先生带来的。
原本袁先生没有在父母那里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想在父亲的注意下冒险。于是,袁先生利用午休时带走了公款,花了一百多元买了玩具。但是,这种行为被几个同学发现,为了不让同学告诉自己,他又让同学们吃麦当劳,买了玩具送给他们。
袁先生的父母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钱很悲伤。自己的孩子为什么成了这样的家贼?
所以,孩子在五岁以前,家长要有意识地强化良性信息的灌输,孩子只需要知道事情应该怎么做就行了,父母不要“多此一句”。有对父母在孩子能够“打酱油”的时候,他们两口子只注意强化一点:买东西找回来的钱,必须交给父母。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现在家里的钱放在桌子上,孩子不会特别关注。这个案例表明良性信息的灌输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