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以上的孩子看起来不显眼,但出现了重要的心理发育。首先,通过自己独特的名字,孩子可以区分自己和别人。他(她)已经有了初步独立的自我。其次,通过成年人的灌输,孩子可以区分男女,把自己放在男女范围内。这就是最初性别角色的形成,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顺利发展到这一步。
但是很多父母不知道或者忽视了这个步骤。因为在3岁到6岁之间,孩子在感情上一定会更加依赖父母。这时只能有四种可能:恋父、恋母、全恋或者都不恋。人们习惯上把这看作亲情问题,如果孩子不依恋自己,许多人会以为是因为自己亲得还不够,于是加倍弥补。有些人认为无所谓,特别是感情好的夫妇,经常认为孩子和谁都一样。其实,这是孩子在进行性别角色方面的认同。也就是说,既然孩子知道自己是男是女,也知道父亲是男是女,那么男孩子就需要特别亲近具有男性心理特征的父亲,把父亲当作本性(整个男)的典型代表,从他那里学习男性特有的性格气质和行为神态,将来才能成为社会认可的男性。同样,女孩也需要亲近女性化的母亲,以便学会如何做女人。3岁到6岁的孩子不会去崇拜明星,他们唯有学习父亲或母亲,将来才不会变成"娘娘腔"或"假小子"。
理想的情况是,男孩和父亲同意,女孩和母亲同意。反过来容易形成孩子的“性身份障碍”,有可能发展成排斥和仇视异性,有可能形成同性恋的潜在内因。如果孩子“不偏不倚”地依赖父母,那就不是好事。它表明,孩子弄不清应该依恋谁、学习谁。这实际上跟孩子对父母都不依恋是一样的,容易导致将来"性身份障碍"缺乏作为一个男人或女人应有的自信、自爱和自律。这同样可能造成"男不男,女不女",带来"性身份障碍"那样的后果。
很多父母已经注意到,不要给男孩穿花衣,不要让女孩爬墙上的树。但更重要的是,应该积极地和同性的孩子一起玩,把交流和示范融合在一起玩。这是孩子"游戏期"性别角色培养的根本"秘诀"。父子共同“骑马战争”,抓住蚂蚁的母子一起装饰娃娃,“跳房子”是有益的天伦之乐。父母过于自我封闭,或者只会买好东西,开发智力,是无法促进孩子的性别认同的。由异性成员组成的单亲家庭和夫妻不和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其重要原因是这样的家庭不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的性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