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游平台,官网

语音答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考前焦虑怎么缓解

发布时间:2018-09-2957963次收听

语音内容:

考前焦虑可以通过改变认知模式改变或通过心理医生帮助,进行浅催眠等帮助缓解。
一、尽到努力可以将结果看的淡。
二、不一定要追求最好的那个结果。仅仅追逐第一的人,背后的认知往往是怕自己被否定。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改变这种认知。
三、焦虑大多是源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可以用浅催眠,让患者由结果反推过程,训练其对于未来的接受能力。
考前焦虑症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比较轻的考试焦虑症在考试时还比较镇定自若,但会做与考试相关的梦,潜意识还是焦虑。还会影响学习效率,如在考前会出现明显焦虑,吃饭、睡眠都受到影响,效率下降,记忆力、注意力下降,这会产生更多焦虑,更加影响学习效率。应对考前焦虑还是要回到自身,要反问自己,太较真结果会影响心情。对于这样的人应该更加注重过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推荐

跑步能治愈焦虑吗
跑步绝对是能够缓解焦虑情绪,但不太可能治愈焦虑症,因为诊断焦虑症,就说明已经达到了疾病的状态,是一种疾病。患者经常有不切实际的想法,过度的、持续的担忧,患者往往能够认识到这种担心是过度的、不恰当的,而且很难去控制。同时可能会有坐立不安、容易疲劳、容易发脾气上火,继而紧张、失眠,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严重的困扰。对于轻度的焦虑症患者可以采用一些情绪的宣泄,放松自己的心情,或者适当的运动来缓解。如果对于中重度的焦虑症患者,应当应用抗焦虑药物及抗抑郁药物,同时辅助心理治疗,减轻心理负担。跑步等运动应该作为辅助调整。建议及时就诊,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语音时长 01:20

2021-05-20

99087次收听

如何去除内心的焦虑恐惧
内心的焦虑恐惧可以找些能够释放自己情绪的事情去做,还可以采用行为训练的方法,如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想象放松训练、深呼吸放松训练等。如果焦虑、恐惧心理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一定要到医院通过心理治疗或者药物干预。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会寻找一些释放自己情绪的事情去做,比如有的人喜欢在情绪不稳的时候听舒缓的音乐,让自己冷静下来;又或者通过大喊大叫、哭等方法来发泄心底里压抑的恐惧、焦虑情绪。还有的人出去旅行,通过旅行的方法,使自己减轻压力,放松心情。这些办法都是能够有效帮助人们转移注意力,从而达到很好的稳定情绪的作用。还可以采用行为训练的方法,如放松训练,临床比较常用有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想象放松训练、深呼吸放松训练等方法,对于消除内心的焦虑、恐惧都是非常有利的。当然,如果焦虑、恐惧心理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那一定要到医院就诊,及时心理治疗或者药物干预。
语音时长 01:36

2021-05-20

80403次收听

焦虑症会不会遗传
焦虑症有一定遗传倾向,父母患有焦虑症,子女患上焦虑症可能性大。但焦虑症不是遗传性疾病,生活中注意调节自己心态,积极预防,可以减少焦虑症发生。
中考前紧张怎么办
想要缓解中考前紧张的状态,首先得充分的复习功课,把重要考点记在心中,考试时不会再那么紧张。考前早点上床睡觉,养精蓄锐才能更好应付考试,也可通过适当的运动来缓解紧张情绪。
考试紧张心跳过快可以吃倍他乐克吗
考试紧张心跳过快可以吃倍他乐克,能缓解心慌心悸及心率过快等反应。不过一般不建议服用,因为该药物副作用较显着,可能会出现多种不良症状。但在严重时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口服。
考试心慌紧张吃什么药
考试心慌紧张,可服用谷维素等药物,缓解不良情绪、促使心态平稳。若属于焦虑症也可服用安定、阿普唑仑等短期内抗抑郁类药物。
01:53
焦虑症是怎样引起的
焦虑症是当压力超过承受能力,即自己的期待或欲望明显超过自己的能力就会引起焦虑。引起焦虑症的原因,主要和压力有关。同一件事情,A可能会完成,但对于B,这件事超过他的能力,时间久了,会引起焦虑。比较追求完美、特别较真的人更易患焦虑症,如有些人特别看重目标、追求细节等,一旦达不成,他会尽一切努力,因此导致心情不能放松,就易焦虑。也与童年经历有关,父母比较追求目标化、较真,孩子会担心完不成父母的期待,长大后容易焦虑。
焦虑症吃什么药好
焦虑症这种疾病的出现,是需要及早治疗的,不然会导致患者的身心健康都遭受严重的伤害。治疗焦虑症的药物,通常包括抗抑郁药、安定类药物等。焦虑症的治疗,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同时配合调整饮食才能够彻底治愈。
如何判断焦虑症
随着我们社会迅速的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的要求,工作生活节奏也比较快,莫名其妙的压力也时刻在身边。每个人都要去应对不同的压力,在这时候就出现了一种症状,有些人是莫名其妙的,他会出现一些担心、紧张、恐惧、害怕,以至于他会觉得自己心跳加快、感觉胸闷、气急、呼吸困难,不知道要发生什么事,好像仿佛自己得了什么重病急病,特别恐惧,这种越是这样想,他越紧张越担心越害怕,他就会又觉得头晕,他就觉得头痛眩晕,甚至出汗、坐卧不宁,甚至他就小便也来了,有些人还特别奇怪,大便也来了,再有影响一部分人会惶惶不可终日,感觉自己好像有重大的疾病,要降临到自己身上,甚至有一种濒死的感觉,特别恐惧特别害怕。有些人打电话自救打120,有些人就不敢走,不敢跑了,甚至就得躺下,甚至紧张出汗,旁边人看着也恐惧,害怕。这一类人呢,以后别人看到以后都会帮忙,人家就把他送到医院,有的喊120来急救,经常会发生到医院去。医生说这么紧张,医生也会测心率确实是在一百一、一百二,一看那是真的是特别恐慌特别紧张。我们也都经历过这种状态。但是医生去查完全正常,甚至有留观,留下住院检查心电、脑电、B超甚至磁共振CT查了个遍,正常。医生说没有查到问题,现在医学治疗的是有问题治疗,没有问题治疗就出院了。出院过了三五天以后,以上症状又类似发生了,不知道怎么回事,然后又把从以上的就是上次发生事又重新演一遍。别人打120后,自己打120到医院去抢救,又为这事这时候医生就明白了,告诉他你这是焦虑发作。这时候才知道自己得的是焦虑,他不理解焦虑为什么会发生,其实当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它就是个焦虑的症状。实际上焦虑是我们一个俗语,我焦虑的很,我紧张,我有点担心,有点小小不然的事情就过去了,可是有些人经常隔一段时间三天五天就发生了,不定时不定点,似乎有原因似乎又没有原因,当这种事情经常出现的时候,到医院去查,又没有查出客观异常的指标的时候。其实就是一种焦虑症状的发生,如果经常出现,那就是焦虑症的这个病症的成立或者诊断确立。所以我们怎么样去判断,自己在某个时间内突然出现的这一组症状,到医院去进行检查,也没有发现这种问题,三番五次出现,没有原因毫无征兆、似乎有的原因但是很牵强的时候,其实就是焦虑症状的发生,我们应该自己判断是不是焦虑症。
语音时长 03:48

2018-11-20

57368次收听

01:41
焦虑症严重是什么症状
焦虑症是临床上最常见一种神经官能症,患者出现失眠、手抖、胃痛、浑身无力、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喜欢胡思乱想等症状。焦虑症分为轻、中、重不同程度。临床上专科大夫根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给焦虑症进行分级,14分之内是轻度,14分以上是中度,25分以上是重度。通过量表测试可以判断出患者的焦虑症属于轻、中还是重。重度的焦虑症在临床上,病人的表现比较严重,出现严重的坐立不安,不能静下心来做事,严重的影响到工作,学习,生活,家庭,社交等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
02:27
焦虑症躯体化症状
躯体化症状是指负面情绪转化成躯体的症状。焦虑症是因为担心害怕,其实背后是负面情绪。负面情绪存在又得不到合理的宣泄和处理,会导致身体的各种不舒服,比如可以出现头疼、紧张性头痛、肩酸背疼、全身疼痛、发麻、哆嗦等。躯体存在不舒服、痛苦的感觉,又找不到器质性的病变,则考虑是躯体化症状。“化”是转化的意思,是从负面情绪转化成躯体的症状。所以,如果一个人身体有不舒服,又找不到客观的器质性病因,要考虑是躯体化症状,躯体化症状也可以描述为躯体症状障碍、功能性症状等。
02:43
焦虑症多长时间能治愈
焦虑症的治愈没有一个明确的期限,一般情况下,大概半年到一年。一般情况下是指首先焦虑症的症状不太重;第二是背后资源比较好;第三患者的领悟能力高;第四愿意调整。即便没有找心理咨询师做咨询情况下,如果领悟能力比较好,也愿意改变自己的认知和工作方法,这类病人较容易治愈。但是有些病人如果非常看重结果,也很在意别人的看法,缺乏反思能力,恐怕很难治愈。
焦虑症能用安神补心丸治疗吗
焦虑症能用安神补心丸治疗,其主要功效是用于治疗阴虚内热症型、心阴血虚、内有虚热类焦虑症。其临床表现为心慌、心悸、口干、焦虑、坐立不安、心神不宁等,部分患者舌苔比较干、舌头也比较红,通过大夫号脉可见脉细、长。
语音时长 01:35

2018-09-21

50580次收听

疑病焦虑症有什么特点
疑病症跟焦虑症是两个不同的疾病,疑病症主要是以先占观念为特征的,焦虑是以情绪为特征。疑病症的患者通常会跟焦虑症有共病,在有疑病症同时也非常紧张和担心,治疗主要是心理治疗。而对于焦虑症的患者主要是给一些抗焦虑类药物治疗。
语音时长 01:40

2018-09-21

62609次收听

02:38
焦虑症是怎么引起的
一般引起焦虑症的因素一共有四种,包括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一、遗传因素。如果直系亲属患有焦虑症,那孩子患上焦虑症的几率,就会非常高。二、生物学因素。有研究显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以及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对患焦虑症有比较大的影响。三、心理因素。如果人们可以积极地应对生活中的一些刺激,针对刺激的应对方式比较好,那发生焦虑的概率,就会比较低。如果人们不能够很好的应对刺激,那患上焦虑症的概率,就会比较高。四、环境因素。如果生活的环境一帆风顺,即使有一些不太好的心理因素,也不会发病;反之,即使有很好的心理素质,也有可能会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