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您了解多少
大肠息肉是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的总称,包括肿瘤性赘生物和非肿瘤性赘生物,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不容忽视。临床上所谓的大肠息肉并不说明息肉的病理性质,通常临床所说的息肉多为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统称为腺瘤。息肉大小不等,可以为带蒂的,也可以为广基的;可以分布于结肠、直肠的某一段,也可以累及全结肠和直肠;可以为单个或分散分布,也可为很多息肉聚集在一起。它可小至芝麻、绿豆,直径仅几毫米,也可大至核桃,直径有2~3厘米。
(一)大肠息肉的病因有哪些呢?
主要包括家族性因素、遗传性因素、炎性因素、环境及饮食等其他因素。
(二)大肠息肉临床病理类型如何分类?
1.腺瘤性(新生物性)息肉:包括管状、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腺瘤,此种息肉发生癌变的概率最大,尤以绒毛状为著,被称为癌前期病变。
2.炎性息肉: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氏病、血吸虫病等炎性肠道疾病所致的息肉。
3.错构性瘤:幼年性息肉及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
4.增生性息肉:又称化生性息肉。
5.幼年性息肉: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外观为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大多数有蒂,组织学上表现为分化好而大小不规则的腺体。此类息肉一般不发生恶变。
(三)大肠息肉有哪些临床表现?
大肠息肉临床症状常表现不一,可表现为便血,腹痛,肿物脱出肛门外,大便习惯改变,肛门分泌物、肛门瘙痒等。部分患者即使出现某些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泻、便秘等,也因较轻微和不典型而被忽视。而以便血、大便带血、黏液血便来就诊,常误诊为痔疮等肛门疾患或“痢疾”而延误其必要的检查。
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应及时来医院肠镜检查。特别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应注意进一步检查确诊。
(四)大肠息肉一旦发现如何治疗呢?
大肠息肉的处理原则是发现息肉即行手术摘除。包括局部手术摘除及内镜下各种摘除法。目前内镜治疗已取得了较大进展,即使一些较大的息肉亦能在内镜下予以切除,给息肉病理活检提供了方便。对于摘除的息肉常常主张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不典型增生程度、避免遗漏恶变。
(五)大肠息肉的预后如何呢?
部分大肠息肉在某些因素的长期刺激下有一定的癌变倾向,但不是所有的大肠息肉都会癌变。大肠息肉发生恶性癌变的概率与息肉的形态、大小都有关系。必须对其有所警惕。
(六)日常生活中如何去防治呢?
1.对于有大肠息肉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息肉并及时处理。
2.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
3.清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增加膳食纤维的含量,减少油炸、烟熏和腌制等刺激性食物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