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游平台,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哪些方法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

发布时间:2020-09-1653805次浏览

生活中由于饮食不健康和生活压力等原因,很容易导致人们患上2型糖尿病,我们应该了解到2型糖尿病的危害,做好2型糖尿病的预防工作,因此我们应该事先了解一下哪些方法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防止疾病对我们的危害,下面就随专家一同了解一下吧。

一、不暴饮暴食,生活有规律,吃饭要细嚼慢咽,多吃蔬菜,尽可能不在短时间内吃含葡萄糖、蔗糖量大的食品,这样可以防止血糖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对保护胰腺功能有帮助,特别是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一定要记住!

二、性生活有规律,防止感染性疾病;不要吃过量的抗生素。有些病毒感染和过量抗生素会诱发2型糖尿病。

三、糖耐量不正常或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可以在最大限度内防止2型糖尿病的发生:每年吃三个月的烟酰胺、Vb1、Vb6、甲基Vb12(弥可保)增强胰腺功能;在季节更替时吃半个月的Vc、Ve,剂量要大,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清除自由基。(也可以每年分两段时间肌注Vb12,每次两周,一天一支。)

四、糖类摄入。这是相对来说,2型糖尿病人不能吃糖是指日常饮食不能直接食用蔗糖和葡萄糖,果糖是可以吃的,果糖的分解不需要胰岛素的参与。但是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与葡萄糖,请患者慎食蜂蜜。

以上就是专家向我们介绍的哪些方法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02:38
二型糖尿病只要把血糖降下来就好了吗
2型糖尿病并不是只要把血糖降下来就可以,因为临床上2型糖尿病患者不仅仅只是表现为单纯的血糖升高,还伴有许多其他异常表现,如体重升高、血糖异常、血脂异常、血压异常等表现。随疾病进展,在上述多重不良因素的作用下,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是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导致糖尿病死亡最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抑制心血管疾病的进展。是治疗2型糖尿病以及延长患者寿命的重要方法。现在国际上已经开始推荐合并多重冠心病风险的糖尿病患者加用恩格列净类治疗,从而可以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及心血管死亡的风险。
02:36
二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用什么药好
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可以应用恩格列净。糖尿病患者除了需要控制血糖外,还需对其常见的心血管病进行干预,这一类药物除了具有良好的控制血糖的作用外,还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糖尿病状态下,长期过高的血糖水平易引发血管慢性炎性反应以及过度的氧化应激,并且能通过多个通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恩格列净对上述血管因素的良性影响是其血管保护作用的药理学机制。对于临床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已经合并心血管病的患者,早期应用恩格列净进行降糖,对患者的长期获益十分显著,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2型糖尿病并酮症是什么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是体内胰岛素严重缺乏引起的高血糖、高血酮、酸中毒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极度烦渴、尿多,明显脱水、极度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低下,少数患者表现为全腹不固定疼痛,有时较剧烈,似外科急腹症,但无腹肌紧张和仅有轻压痛,头痛,精神萎靡或烦躁、神志渐恍惚,最后嗜睡、昏迷;严重酸中毒时出现深大呼吸,频率不快,也无呼吸困难感,呼气有烂苹果味,脱水程度不一,双眼球凹陷,皮肤弹性差,脉快,血压低或偏低,舌干程度是脱水程度估计的重要而敏感的体征;此外,尚有诱因本身的症候群,如感染、心脑血管病变的症状和体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情重,进展快,随时会危及生命,应尽快就诊。
语音时长 01:26

2021-04-19

95953次收听

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遗传因素,与1型糖尿病一样,2型糖尿病有较为明显的家族史。其中某些致病的基因已被确定,有些尚处于研究阶段。环境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及增龄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因素也会增加患病风险。年龄因素,大多数2型糖尿病于30岁以后发病。在半数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病时年龄为55岁以上。种族因素,与白种人及亚洲人比较,2型糖尿病更容易在土著美洲人、非洲--美洲人及西班牙人群中发生。生活方式,摄入高热量及结构不合理膳食会导致肥胖,随着体重的增加及缺乏体育运动,胰岛素抵抗会进行性加重,进而导致胰岛素分泌缺陷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
语音时长 01:09

2021-04-19

80004次收听

2型糖尿病和1型区别是什么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自体免疫疾病是由于身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作出攻击而成的。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1型糖尿病是胰岛功能缺失引起的糖尿病,是比较严重的类型,终身需要依靠胰岛素,2型糖尿病是比较轻的一种类型,胰腺还有部分功能,可能通过口服药物和控制饮食控制血糖,恢复降火的可以摆脱药物的依赖,2型糖尿病是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病友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
语音时长 01:08

2021-04-19

74285次收听

2型糖尿病每天运动几公里
对于糖尿病患者,适当的运动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对血糖的控制有一定的好处。餐后可以进行1-2小时的体育锻炼,有很好的降糖作用。原则上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避免长时间空腹或者降糖药物及胰岛素作用高峰时间进行运动。一般认为以早餐或晚餐后1-2小时后开始锻炼较为适宜2型糖尿病患者每天的运动量需要根据个人体质以及年龄来决定,如果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不建议每天进行大量的长跑运动,不仅容易诱发低血糖现象,还可能会对膝关节造成损伤,如果是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当增加运动量,但是也尽量选择慢跑的运动方式,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诱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葡萄糖的消耗,有利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语音时长 01:10

2021-04-19

112092次收听

2型糖尿病严重并发症
1.神经病变:多见周围神经病变,早期以感觉障碍为主,呈对称性小腿或下肢疼痛。以后累及运动神经,肌张力常降低。早期腱反射亢进,晚期减低而消失。植物神经累及后可有泌汗异常、体位性低血压、尿潴留、顽固性腹泻、瞳孔异常改变等。2.眼部病变:白内障、视网膜病变。早期毛细血管扩张形成微血管瘤,晚期呈增生性病变,严重者可致失明。3.肾脏病变:包括肾小球硬化症、肾动脉硬化及肾盂肾炎。前者主要表现为间歇蛋白尿、浮肿,晚期出现高血压、肾功能不全。严重反复感染时可出现高热、腰痛、血尿等肾乳头坏死症状。4.心血管病变:包括心肌病变、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意外。下肢闭塞性脉管炎可致间歇性跛行及下肢疼痛、坏疽。部分患者可并发无痛性心肌梗塞、心律紊乱及心原性休克而猝死。
语音时长 01:29

2021-04-19

80353次收听

孕妇们怎么提防2型糖尿病
科学研究表明,已经确诊了2型糖尿病的女性患者们,在怀孕期间一定要格外注意身体的症状表现,积极的去预防妊娠糖尿病,因为糖尿病对孕妇本身和肚子的宝宝影响太大了,那么,孕妇们怎么提防2型糖尿病呢?下面我说就对这个问题来讲一讲。
2型糖尿病怎么才可以治好吗
2型糖尿病怎样治疗效果最好,要怎么才能治好呢?治疗2型糖尿病的方法有多种,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因进行治疗,所谓的对症下药这才有效果,这样病人才有希望治好,那么下面来看你下2型糖尿病怎么才能治好呢?
2型糖尿病饮食上应该如何调养
2型糖尿病现在已经成为许多人困扰的疾病,也是让大家最害怕的,它不仅会威胁到生命,还会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的伤害,糖尿病患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饮食来调理,这些患者朋友们也想知道如何在饮食上调理,那么今天我们来介绍下2型糖尿病饮食上怎么调理?
2型糖尿病的病因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2型糖尿病是非常值得糖尿病患者关注与高度重视的。很多人因为不清楚2型糖尿病的病因,因而未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使得病情恶化,导致身体受到很大伤害。为了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下面我们来了解下2型糖尿病的病因分析。
2型糖尿病的血糖标准是什么
2型糖尿病的血糖标准是,空腹血糖正常值约为4.4-6.1mmol/l,餐后血糖值标准低于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低于6.5%,另外要考虑到患者的年纪,是否有合并其他疾病,诊断后要做好治疗,按时服药,控制体重,调理情绪。
02:30
空腹血糖受损是什么意思
空腹血糖受损是指空腹血糖超过了正常范围六点一毫摩尔每升,同时又在糖尿病诊断范围七毫摩尔每升以内的状态。空腹血糖受损没有任何症状,只有经过体检或是医院的检查才能发现,因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大大增加。空腹血糖受损往往是因为基础胰岛素的能力下降引起血糖代谢所导致的,将来发展成为典型的二型糖尿病的风险远远超过正常人。如果有二型糖尿病的家族史,合并肥胖、高血压等类似疾病的人群,要及早干预生活方式,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对于预防发展成为二型糖尿病是非常重要的。
03:00
二型糖尿病能治好吗
二型糖尿病目前是一种无法根治的长期的代谢性疾病。对于肥胖二型糖尿病患者,通过代谢病手术的治疗可以达到血糖完全的缓解,国内把BMI大于28以上的肥胖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手术的人群,但代谢病手术是有创伤的治疗方法。对于早期诊断的二型糖尿病患者,经过短期的胰岛素强化治疗,也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临床的明显的缓解,如果没有进行生活方式的长期的良好的饮食生活方式的管理,血糖依然会升高。关键在于是否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01:51
什么是二型糖尿病
临床上二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人数90%以上,以成人为主,与一型糖尿病不同的是,并不是胰岛素减少,而是胰岛素利用率不够,甚至有时候伴有胰岛素抵抗,所以治疗手段也不相同,需要患者去医院做鉴别诊断后,再进行治疗。